“希望棉花市场能稳定,而不是暴涨暴跌,像股市一样。”因为激动,安徽华茂纺织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功著的语调陡然高了起来。
最近棉花一天一个价,从1.1 万元/吨涨到1.4万元/吨,棉花中的高品质棉 ——长绒棉则从1.6万元/吨涨到2万元/吨。
“总量不足、市场混乱、价格暴涨、质量下降。”在用这16个字概括今年中国棉花产业的现状后,王功著向《瞭望东方周刊》说出了自己最大的担忧:原料的青黄不接和不断上涨的价格会让刚从金融风暴重创下死里逃生的中国棉纺企业再次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脆弱的中国棉产业链条上,担忧的不仅仅只是纺织企业。
“现在棉花涨,人们都会想卖棉花的发财了,实际不是。”山东鲁棉集团副总经理侯第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作为我国和全球棉花主销区、棉花集散地,山东棉市的状况也不容乐观。现在籽棉的价格很高,一公斤6.6元,这意味着收购成本达到1.43万/吨,“我们卖给工厂,工厂能接受的价格是1.41万。一吨棉花赔200,我们也不好过。”侯第鹏坦言。
“棉花市场遇到了2003年以来最大的困局:巨大的供给压力和棉花产量、面积双减。”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刚明则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棉花体制改革从国内库存400多万吨起,经过10年又回到了原点,国内库存积压400多万吨。棉花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
抛储棉价格狂飙
旨在缓解市场供给紧张的国储棉价格也从抛售之初的13200元/吨飙升到14000元/吨
“物以稀为贵,轧花厂要涨价、棉农要涨价,只有纺企不愿涨价,那国家就应该用经济手段平衡稳定市场和价格,加大国储棉拍卖。”王功著说。
截至10月21日,我国国家储备棉抛储累计已200万吨。
然而,旨在缓解市场供给紧张的国储棉价格也从抛售之初的13200 元/吨飙升到14000 元/吨。
“棉花流通商忙于竞拍和交储,无暇顾及现货销售,棉纺企业买不到足够的生产用棉。加之国庆期间棉花主产区出现了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了棉花集中上市时间往后推迟两周左右,市场没有棉花资源,国储棉成了棉纺企业原料采购的唯一渠道,为了维持生产必须参与竞拍。” 金石期货总助、高级分析师董淑志向本刊记者分析抛储棉价格上涨的原因。
“抛储改变不了局面,只能是暂缓。”在侯第鹏看来,国家的抛储并不能彻底疏解供给紧张的危局。“我国每年棉花的用量在1000万吨。去年棉花产量770万吨,国家收储了272万吨,等于把一部分生产用量也收储了。”
由于对国内棉花消费量低估,又没有增发滑准税进口配额,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8月,国内期货主力合约价格从最低10080元/吨暴涨至最高14000元/吨附近,涨幅达40%。滑准税是对同一种商品按其市场价格标准分别制订不同价格档次的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
期货涨,现货也涨。国内籽棉收购价格,9月底已从月初2.8元/斤涨到了3.1元/斤。国庆节后,新疆棉花籽棉收购价更是达到了3.3~3.4元/斤,收购成本直接由12800~13000元/吨升到13800~14000元/吨。
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产量下降已由最初各机构的预测,在新棉上市时变成了更为严峻的现实。“河北、河南、山西、湖北、江苏面积下降幅度分别为7.1%、8.7%、18.3%、12.3%和11%,而新疆北疆、南疆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25%和10%。”董淑志说。
这些数据大大高于此前农业部公布的“种植面积减幅10%”。
而中储棉的调研亦显示,由于受气候影响,棉花的短缺出现了结构性变化,高品质棉花短缺。
资源短缺传递给市场的就是价格上涨,“9月30日,长绒棉还是1.7万/吨,现在都2.2万/吨。这才多少天?一天涨1000。”侯第鹏说。
棉花产业政策症结暴露
网吧和一些期货公司的电脑室成了棉商的工作室,在众多电脑高手的操控下,储备交易的速度被提高到0.01秒
收储收进了生产用棉,抛储又无法平抑供需紧张。中国的棉花到底怎么了?
“市场的反应暴露出了我国棉花产业政策设计上的缺陷。”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杜珉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收储一是为了稳定下跌的棉花市场价格,保护棉农的植棉收益,二是稳定棉花生产,给下年农户植棉信心。但由于收储对象是棉花流通加工企业,收储对稳定棉花价格、农户收益和棉花生产作用甚微。”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收储价格为12600元/吨,折合籽棉价格为2.65~2.75元/斤。但就在国家实行收储之后,棉花收购价格仍然处于下行状态,2008年10月中旬至2009年2月底,全国棉花平均收购价一直维持在2.40元/斤以下,比国家出售价低11.1%。而在有些地方,收购价仅有2元/斤。
“据去年收储上的企业说,每一吨至少有1000元的利润,多的达3000元。按照每交储一吨挣1000元计算,那参与了收储的棉商得到国家补贴至少在27亿。农业部使了那么大劲,给棉农争取的良种补贴才13亿。由于去年植棉严重亏损,今年许多农户放弃棉花,棉花市场又发展到目前状况⋯⋯”杜珉不无惋惜。
对于政策带来戏剧性的变化,魏刚明坦承:“从棉农、棉商、纺企3环节来说,棉商是这几年收益最好的一年,而且带有普遍性。”
“你知道吗?最低皮棉的价格是1.1万元,国家出价到1.26万元/吨,中间26%的利润,所有的人都想入储。国家搞了个竞拍,戳电脑。这就比谁下手快,像摸彩票中签一样。棉农和小轧花厂,没实力,不懂电脑。小轧花厂也只有30吨、50吨的加工能力,不可能凑够国家要求的500吨数。好多公司,包括我们有资金优势,就占便宜。但我们没有棉花,我们就1.1万~1.2万元/吨从小轧花厂手里买来再交给国家。” 一位不愿具名的棉商向本刊记者透露。
王功著了解到的情况是,一些流通加工企业干脆来到北京,在网吧里雇人在网上竞拍入储,按照每吨指标分给对方一些劳务费用。
网吧和一些期货公司的电脑室成了棉商的工作室,在众多电脑高手的操控下,储备交易的速度被提高到0.01秒。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毛树春提供给《瞭望东方周刊》的数据显示,去年由于农资和雇工费用双涨,每亩棉田的现金成本增加135.7亿元,增幅达到三成。而去年的棉价让全国70%的棉田亏损,主产品减收400多亿元。
“去年棉价大跌,一些棉农说,棉花多了政府就‘不管我们了’。” 7月,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国家棉花产业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对全国7个棉花主产省区市、1500户的调查数据显示,95%以上的农民不知道国家的收储政策;2009年4月份在棉价回升到12000万/吨时,棉农手中的存棉不到8%。大部分的棉花都是在2008年11月~12月棉价最低位卖掉。
2009年,尽管国家在棉花播种前出台了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政策,但仍然没有阻挡棉花种植面积下降的颓势。
世界体系中的中国棉花困局
从2005年起至2007年,国内棉花价格呈下降的趋势,这和中国纺织行业蒸蒸日上的态势完全不符
加入WTO以后,中国纺织业飞速发展,2002~2007年,全国纺纱量均以每年18%的速度递增。按照国家统计数据,2005年以后的纺纱量折合用棉量在1000万吨以上。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棉花的价格并没有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2004和2006两年,国内棉花收购和销售价格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双双下跌。
“从2005年起至2007年,国内棉花价格呈下降的趋势,这和我国纺织行业蒸蒸日上的态势完全不符。”
杜珉研究发现,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棉花生产一直逃不出剧烈波动的怪圈,且波动周期缩短,频率加快。棉花种植面积年际间幅度超过两位数的在5次,产量波动幅度超过两位数的也有5次;同期全国棉花收购价格的同比波动幅度超过20%的有7年,超过30%以上的有3年;国内棉花销售价格,在这几年间也呈现了相同波动趋势。
2002年~2008年,农户植棉收益也出现了“过山车”般的波动。除了农资价格上涨等因素外,大部分年份是由于价格不稳或下降所致。
中国棉花生产和消费发生这种颠覆性变化的原因在于,进口棉大量销售到中国。董淑志向本刊记者介绍说:“2006/2007 年度中国棉花产量占全球的27%,消费量为全球的40%,进口量也占到全球的30%。”
随着外棉的大量进口,中国棉花生产的自给率大幅降低。其中2005/2006 年度自给率跌至65%,尽管2006/2007 年度有所回升,也只达到了71%。
“有人说,中国是最大的进口国,但不掌握国际棉花的定价权。在国际贸易中,只有出口国才具有定价的话语权。”毛树春对中国棉花消费受制于人的现状叹息。
高依存度、低自给率的结果就是在国际贸易中受制于人。长期致力于棉花流通研究的董淑志给本刊记者讲述了棉花贸易中“血淋淋”的案例:
2003 年国庆期间,中国棉花主产区连续阴雨或暴雨,导致棉花产量和品级都大幅降低,2003~2004 年度棉花现货价格开始飞涨,在2003 年底、2004 年初现货价格最高达到了18700 元/吨,而纽约期货价格也达到了87 美分/磅的高点。为了平抑棉花价格,国家发放了大量的棉花进口配额,由于当时国际棉花价格比较高,在中国棉花进口预期下,纽约棉花期货市场进一步推高了价格。大批中国棉花企业被套在高位,随后就是纽约期货棉花价格大幅回落。大量棉花进口对国内棉花供求产生巨大的冲击,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也随之一落千丈。当时,众多涉棉企业棉花进口的成本普遍在17000 元/吨附近,而国内进口棉销售价格一直跌到了13200 元/吨。
“谁越大,买的内棉和外棉越多,死得越快。当时全国棉花企业死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他企业亏得一塌糊涂。” 山东省政协委员、省供销社监事会原主任马东向亦向《瞭望东方周刊》证实。
虽然没有透露鲁棉的具体情况,但侯第鹏告诉本刊记者:“这5年赚的不够那一年赔的”,并说自己当时差点得了抑郁症。
还没走出国际高价棉阴影的中国棉市,在2005~2006年度又遭受了国际低价棉的巨大打击。
2005~2006 年度中国棉花消费缺口为337.5 万吨,而进口量却到了419.9万吨,多进口了82.4 万吨。董淑志介绍,这主要是由于在2006 年7 月31 日之前,美国农业部取消美棉出口补贴,国际棉商为了套取补贴,大量进口外棉到中国,并以低廉的价格销售,极大地冲击了国内棉花供求关系。国内棉花价格大幅回落,大量的国内棉花积压在棉花生产和流通企业手中,整个行业处于亏损状态,农发行棉花购销贷款资金迟迟不能回收。
这种局面直到棉花进口滑准税(关税配额外暂定优惠关税税率以滑准税方式征收,税率滑准范围为5%~40%)的出台,才有了稍微的改观。
然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滑准税配额的使用上却又遭遇了中国棉花数据信息的挑战。
棉花数据信息迷局
政府信息数出多门,涉棉政府管理部门近十个,国家部委级的信息数据也相互矛盾撞车,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是多少,消费量是多少,消费缺口有多大?你问谁,他们都无法给你提供准确数据。”董淑志对本刊记者说。
“山东省是我国第二大产棉省,但是山东省棉花的数据现在非常乱。”马东向直言。
山东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是1320万亩,比去年减少10%以上。棉花的总产预计在95万吨左右,往年是在100万~105万吨之间。但对于纺织企业用棉情况,马东向称不清楚。
“我和发改委交谈过几次,他们也没有准确的信息。山东的纱锭数,现在是个非常敏感又含糊的数。山东棉纱锭数在全国是第一,毫无疑问。但在金融危机之后,山东纺企受的影响有多大,在省内仍有争议。一种是受影响了,但另一种是受影响但形势仍很好。3个月前,我在国家发改委座谈时,发改委对纺织企业办公室提供的纺纱的用棉数据表示怀疑。按那个数据折算出来,山东自己用棉得400万吨以上,那占了全国棉花产量的一半以上,但从全国棉花全年价格走势和市场来看,没有用掉那些棉花。”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朱兰芬也在为纺织企业的用棉量大伤脑筋。朱兰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纺织企业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资金链很紧张。没有宽裕现金流的企业现在大多吃老本——工业库存。一般情况下,纺织企业的库存都在2个月。但现在工业库存都在降低。所以发改委不能用棉花产量的实证法来计算纺企的用棉量。“我干纺企这么多年,今年是最窝囊的,最无奈、最无能的一年,纺织企业自己也说不清用棉和纱产量。纺织企业很多是民营企业,现在很难调研纱产量的水分有多少。”
“纺织用棉比例标准一直是棉花用量计算的核心问题。国家统计局、纺织协会和发改委均有各自比例和相差甚远的棉花消费数字,决策部门采纳任何一个,均会对市场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杜珉说。
“一说是54%,一说是64%,倒来倒去,自己糊弄自己。”马东向说。
“2007年时,在新疆召开了一个国际棉花会议,两个外国棉商对我们中国的棉花数据进行讽刺,人家讽刺得很策略。预测中国棉花有个平衡表,收了多少、用了多少、库存多少。人家老外最后列了一栏不确定,因为中国的数据老是对不起头来。”一位地方主管棉花生产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现在我们这数据为什么不准?地方政府在统计数据时,如果国家需要保证棉花生产,面积和产量就大;纺织企业明明亏损,没纺出来那么多纱,为了声誉,数也说得大。数据不准,人为因素很多。
“棉花数据信息混乱是政府决策的最大障碍。” 杜珉认同这个说法,2007年国家有关部委召开专门会议,说要整合信息,但现在仍是不了了之。政府信息数出多门,涉棉政府管理部门近10个,每个部门均有其信息渠道。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问题太多,其他部委级的信息数据也相互矛盾撞车,一方面给经营企业给农户带来困惑,另一方面使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
“按照50%的用棉量,2112万吨纱,去年应该是个大缺口。这里面的水分太大了!”
1998/1999年度“棉花体制改革从国内库存400多万吨起,经过10年又回到了原点——国内库存积压400多万吨。如果说改革初期的积压是由计划经济带来的弊端所致,那我们还能为这次库存积压再找到一个说法吗?”杜珉对我国棉花产业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谁在受益
四大公司就是国内配额的主要炒家。“他们这是在赚政策的利润。”
和抛储一起发放的40万吨加工贸易配额在今年市场炙手可热。
“现在1吨配额已经标价2800。”一位棉花流通业内人士告诉本刊。
一位生产和加工能力排名靠前的企业主告诉本刊,自己只拿到1200吨加工贸易配额的1%。企业的一些特殊用棉无法保证,不得不推掉部分定单。“要用得花2000元/吨去买,那我买不起啊!”
一位业内人士向本刊透露,四大公司就是国内配额的主要炒家。“他们这是在赚政策的利润。”
配额明码标价是业内公开的秘密,多位受访者告诉本刊,配额的价位依据当年棉花市场供应的紧缺程度变动。一般1吨200~300元;价格高时,在2000元左右。“市场就是被增发的配额搅乱了。每一次酝酿、每一次出台,都会在市场上推波助澜。”
王功著认为,当下能解纺织企业燃眉之急的措施就是赶快发放滑准税配额。令他不解的是,每次配额发放的时间却过于集中。“美国的情报机构那么厉害。我们盼星星、盼月亮,配额还没拿到,美国棉花已经涨停板。” 现在让企业犯难的是,没有拿到配额,棉价低时不能买,拿到配额,棉价高的不敢买。
他建议,配额发放能不能改为常年申请制。如果国家发改委有困难,下放权限好了,下放到省一级的发改委。
下一步调控的措施可能就是加大配额的发放。
“发得越多,涨得越高。”侯第鹏说,今年新疆棉花减产,长绒棉奇缺。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目前国际长绒棉等高品质棉暂停报价。
“从放开这几年看,中国棉花产业受灾最严重的时候,是国际棉商盈利最多的年份。”魏刚明说。
来源: 中国纺织交易网
相关资讯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立高远之意,行笃实之效,创开阔之境!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坚定信心,干在实处,启锦绣新篇,绘美好未来-纺织服装周刊
- 2024纺织行业绿色发展劳动竞赛复审结果公示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 工信部印发2024年度国家工业节能诊断服务任务,并发布《纺织行业节能诊断服务指南》
- 陈大鹏:传承理想与信念 传递责任和使命
- 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以开放开源汇时尚大美,以新质新力开锦绣新篇
- 李强总理在新疆调研,走访昌吉溢达纺织等企业了解情况
- 李强对做好地方金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资讯排行
- 乘改革之势 开锦绣新篇,2024中国纺织大会在柯桥召开!
- 质领2025·先锋谈|宁纺集团总经理徐建林:解锁“12346”密码,开启发展加速度-纺织服装周刊
- 李强在浙江调研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奋力创造高质量发展新业绩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纺织服装周刊
- 会长新年谈|林云峰:解锁“新质”动力,重塑产业格局-纺织服装周刊
- 2025潍坊(诸城)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精准采购节即将启幕
- 山东联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启升:为美好生活创新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携手打造央地合作新标杆,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领导调研盛泽、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 2024藤模年终时尚盛典|全龄共赴,致敬经典-纺织服装周刊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
- “聚链创新·应对变局”2024毛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大朗召开
- 质领2025·先锋谈|波司登董事局主席高德康:数智赋能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央视快评】奋力推动新时代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纺织服装周刊
-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纺织行业锻造竞争新优势
视觉焦点
-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纺织行业锻造竞争新优势
- 远信工业、海宁纺机当选新届执行会长单位!中国纺机协会印染机械分会聚焦热点,理性判断前行方向!-
- ECO-NOVA可持续时尚大奖颁奖,30个户外运动产品获奖-纺织服装周刊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校长俞建勇:希望见证中国纺织科技的强盛-纺织服装周刊
- 鸿天集团核心业务持续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新篇章
- 2025潍坊(诸城)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精准采购节即将启幕
- 郎溪加速推动纺织产业提“质”向“新”
- 设计师关淑敏:以花入衣,探索中国高定自信新表达-纺织服装周刊
- 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纺织服装周刊
- 2024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大盘点——十大新闻事件-纺织服装周刊